中国气象报记者刘钊 通讯员杨波
5月27日,由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组织的“根在基层·中国梦”调研实践团来到陕西省华山西峰之巅——国家基准气象站、二类艰苦台站华山气象站。自1952年建站以来,华山气象人在海拔2064.9米的高山上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为我国气象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艰苦的环境带给华山气象人坚韧的精神品质,凝练出“立高峰、测风云、比奉献、创一流”的华山气象精神。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华山气象站副站长于进江是目前站里资格最老的观测员,已经在华山坚守了20个春秋,承接了老一辈气象人的光荣传统,又一手培养出了许多气象新秀。对于华山气象精神怎样传承,他有话要说。
责任感是坚守的动力
记者:您是否了解,您的前辈来到华山时,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抱着怎样的想法?到了您这一代,想法是否有变化?而更年轻的一代,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
于进江:我上山时是1993年,站上还是以60年代出生的人为主。那时候山上的条件远比现在差,没有索道,必须步行上山,物资也得肩挑背扛,但站上人员流动不大,人数比现在还要多。前辈们的愿望只有一个:先把工作干好。当时上下山都只能步行,“搞对象”是职工的一大难题。那时的普遍模式是,毕业后先在山上干五六年,成家后再调到山下。
我当初也是个门外汉,高中毕业后被招到站上。此前我很少接触气象,想法也很简单:气象部门很厉害,能管刮风下雨。来到华山后,我看到前辈们凭借着出色的业务能力,获得很多荣誉,觉得非常羡慕。这份羡慕成了我最初一段时间的工作动力。
过了两三年,老同志们陆续结婚、下山,责任到了我的肩上,山上人员有些“青黄不接”,自己也逐渐体会到生活条件的艰苦。我成了业务骨干,开始带年轻人,责任感成了我的新动力。过了五六年,我们这批职工基本都在站内找到自己的伴侣,结婚后陆续下山。
我结婚以后,也曾想过调到山下,但是工作的责任牵着自己,不是想走就能走。很多年就这样过去了,如今孩子大了,自己也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有时候休假下山,心里还想着站上的事,总感觉不踏实,总要操心。
用人,就要尊重人
记者:现在站里的职工年龄结构并不很合理,是不是有人员的断层?站内新人的思想、工作是否稳定?
于进江:确实有一点断层。我和站长陈兴全是70年代生人,而站上的新人大部分是80年代末甚至90年代生人。1998年到2002年之间,由于机制问题,人员无法流动,结果在2002年,大批观测员离开了这个站。当时站上人员最少时只有6个人,要保证每天4班轮换,大家几乎没有假期,而这种人员紧张的情况维持到了现在。目前,山上的3个新人是今年春节前通过考试招进来的,以补充人员的缺乏。
现在年轻人找工作都比较难,也比较重视待遇问题。据我了解,他们会有“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我先干好,之后再想办法转到平原站”的想法;另外一种想法可能是想在山上做一段时间的观测工作,考虑到自己日后的发展,再选择跳槽。今年站里已经走了三四个人。
记者:对于怎样减少人才流失,怎样传承华山气象精神,您有什么想法?
于进江:既然用人,就要尊重人。华山气象站首先要把人留住。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对新人“倾囊相授”。就算他不在这个台站了,学到的本领也能让他从中受益。对于今年来的3个新人,我希望他们能在山上干3到5年。但在这3到5年的时间里,能不能再找到一批新人接替他们的岗位,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关于如何留住人才,我的想法是,首先要解决待遇问题。希望站上所有职工,不管是正式的还是编外人员,都能享受相同的福利待遇;第二,要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例如办好保险、为坚守一定年限的职工建家属楼等,同事们确实很辛苦,总得有个盼头;另外,“轮换”也是个不错的办法,渭南市有很多县级气象局,可以每年抽调几个人到华山气象站工作,缓解人员紧缺的压力。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想法有多少,无论处境与理想差距有多大,首先必须干好本职工作。人活着,最起码自己要心安理得。
观测员职能转变需要统一规范
记者:如今气象部门提倡观测员职能转变,对台站有哪些影响?您有什么看法?
于进江:观测员职能转变是个大趋势。现在我感觉在这方面还有待规范,一些考核办法或是对新事物的学习、培训缺乏统一性、规范性,我们还在摸索。以技术保障为例,各省气象部门都在出教材,从一个基层气象人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一套统一的标准,以便开展学习。从职能转变对站里的影响来看,在现在这个阶段,自动、人工观测双轨运行,观测员的工作压力有所增加。此外,自动观测的数据量大,观测员质量控制的压力很大,网络和观测仪器的稳定性也都有待提高。
记者:职能转变对观测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老资格的观测员,您对此是否有些危机感?
于进江:现在年龄大了,接触新事物的兴趣和学习的劲头都不如年轻人了。而对于年轻人而言,掌握自动仪器要比人工观测来得更容易,学习起来不费力。从另一个方面说,可能会导致年轻人缺乏钻研的兴趣。观测员这个职业应该保持自己独有的吸引力,能吸引人钻进去研究、探讨,希望职能转变能在这方面有所帮助。
总想为华山做点什么
记者:您在山上20年了,经历了无数艰辛,也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成才的过程,您现在有什么想要实现的梦想吗?
于进江:工作上,能做多少,我想尽量去做。我在站上的时间很长,作为老同志,总想为华山气象站做点什么,希望能带出一批愿意留和可能愿意留在华山的人才。不敢说让华山“红旗不倒”,但总得有个能担起责任的领头人。要把年轻人带好,把工作放心地交给他们。
再过些年,我也到了该下山的时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年轻人能够独当一面,把台站的传统发扬光大。这也不算是什么梦想,算是个比较现实的愿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