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气象梦的试飞者

火车票在线订票
时间:2014-10-20 10:08:47  来源: 客运站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瑾

  夏日的上海气象园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当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号角吹响时,作为先行者之一的上海气象工作者,正在探索中突破前行。在这里,处处可以触摸到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强劲脉搏,感受到由此而来的澎湃激情。

  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互动

  气象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过程。2010年,上海气象励精图治多年的现代化“孕育”出了世博气象的辉煌绽放。在喜悦之余,下一步该怎么走成为众人关注的话题。此时,中国气象局审时度势,作出新一轮气象现代化建设试点部署。“上海要继续探索,在全国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2011年,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和现任上海市委书记、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共同为上海气象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新的方向。

  在已有的发展高度上再出发,对于上海气象工作者而言,此时此刻待解的课题难度更大。所幸,上海气象工作者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有着强大的后盾。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围绕着上海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中国气象局领导9次听取专题汇报,上海市政府领导6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双方联合召开上海市气象工作会议,共同出台《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意见》。在上海市气象局,各种专题学习研讨氛围浓郁,探索实践主动深入,创新突破层出不穷。

  实现一体化集约化精细化

  2013年年初,上海新气象业务楼启用,一个新型的“一体化、集约化、精细化”现代气象业务平台让人耳目一新。平台分别由天气预报、气象公共服务和一体化信息流3个工作区组成,共设20个业务功能版块。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版块并不归属气象台、气候中心、台风所或是任何一个单位,整个平台一改过去“联合体”的形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浑然一体”,其业务组织模式只遵循气象业务本身的客观规律,以上下游需求为纽带实现气象业务的“无缝衔接”,统筹全局所有的业务资源,通过版块分门别类、各有重点的合作,发挥出整体的合力和效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前店后厂”一体化业务流程,彻底打破了地域分割,将区县局的业务与全市融为一体,构建起基本业务综合化、特色业务专业化、全局业务一体化的基层气象业务机构。

  有架构,更要有“内涵”。上海在探索现代气象业务中注重的是“形神兼备”。超大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多灾种风险分析与研判、基于城市脆弱性的预警、环境气象与健康气象影响预报等这些国际气象领域最新理念悄然进入上海气象预报服务业务的流程,有力推动上海气象业务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构建规范的气象服务体系

  2013年2月,上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正式落户市气象局,标志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灾种综合、多部门联动”的多灾种早期预警体系建设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上海气象部门在推进工作政府化、服务社会化方面又迈出坚实一步。
      “部市合作”的政府气象管理体系向“局局合作、区局合作”延伸;“政府主导”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健全;从气象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向购买式服务等多渠道、多元化延伸……构建规范的服务工作体系取得新突破。近两年,上海市政府先后批准依托气象部门新建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城市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市农业气象中心以及市气象与健康委员会等4个机构。同时,上海气象部门与民政、农委等部门合作,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积极开展社区气象风险评估和管理,推动建立多方参与的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机制,以及多元化、自发式的气象服务与管理。

  上海构建现代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及技术体系取得新进展。首席服务官的总策划、总协调、总把关职责加大,由策划与组织指挥、决策支持与部门联动、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社会管理、智能气象与公众服务、新闻采编与信息传播、经济生产专业保障、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多灾种风险分析与研判等八大工作版块构建成全新的服务业务新格局。积涝风险、健康气象、电力能源气象等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的科技含量。

  “按照中国气象局要求,建立一个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气象服务体系是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认为。服务业务、技术、工作“三大体系”的融会贯通将使工作政府化、服务社会化更具可操作性。

  提升业务技术是永恒主题

  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推进的气象现代化是气象业务技术、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以及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现代化,但没有核心技术及过硬的团队力量的支撑,气象现代化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破解关键技术上的重点、难点问题,上海气象部门坚持在科技创新上“浓墨重彩”。高时空分辨率区域数值预报、城市精细化预报及脆弱性预警等一批关键技术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自启动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以来,市气象局已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科技进步奖,核心技术研发对业务支撑的作用持续显现。

  与此同时,上海以协同创新为导向,加强开放合作,为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持续创新动力。建立了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形成“专业技术人员唱主角”的区域合作模式,吸引、引导有兴趣和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区域科技创新工作团队。依托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区域数值预报应用中心等专业平台,在部门、局校之间开展常态化合作,更好地发挥气象服务保障作用,承担世界气象组织示范项目以及中国气象局双边气象科技合作等项目,建立与相关国际气象科研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科研工作在更高起点上发展。

  人才引进与管理并进

  这两年来,上海的数值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屡创佳绩。在特聘专家陈葆德博士的带领下,上海气象数值预报团队和气候变化团队茁壮成长。利用构建国际人才高地的政策优势,上海不断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海外人才招聘,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回国长期、短期或弹性制工作。目前上海引进的数值预报、城市观测、气候变化、环境气象、台风海洋等领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已有7名。

  “引才”的同时更重“育才”。为了尽快培养出一批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市气象局积极探索人才精细化管理,建立了与新型一体化业务相匹配的一体化人才管理机制。其中,以“平台综合业绩分”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和考核体系在鼓励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设计试点工作,从个人入职起逐步确立发展方向,实现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凭风借力,上海气象现代化建设正入佳境,已成为气象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市委书记韩正、市长杨雄等领导对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们指出,这些年上海气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和进步,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很满意。

  当前上海的新一轮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深知,要当好全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深感当前必须按照中国气象局的整体部署,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对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瓶颈一一分析与把握。”汤绪表示。

  作为全国气象现代化的先行者之一,上海气象工作者责任重大。上海在气象现代化道路上的每一次探索、每一个步伐,都应放到全国大格局中去审视。上海气象,再次起飞,必将担负好“气象梦”试飞者的重任!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免责声明:客运站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随时随地查汽车时刻、查汽车站、看客动资讯,客运站手机网一手掌握! 手机输入: m.yangguangxing.com

最新专题推荐

五一

端午

12306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