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瑾
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今年七月的申城够“火辣”!7月24日早上8点刚过,申城就拉响了今夏第7个高温橙色预警,当天最高气温再次突破38℃,这已是今夏申城出现的第20个高温日。统计显示,7月上旬的平均温度达到31.6℃,创下了140年以来同期最高;中旬的平均气温也超过了常年平均值2.1℃。目前酷暑还在进行时,有望冲击“史上最热七月”。持续高温给上海超大城市运行和经济生产带来一系列影响,为此上海气象部门全力做好为全市高温敏感行业的气象保障。
精准化高温预报确保做好“加减法”
22日,气象专业服务人员第三次前往上海电力公司,进行电力负荷预测现场会商。
持续的高温使得上海电力负荷连创历史新高,最高达到了2700多万千瓦,超过上海本地最大发电量三成多。为确保高温期间的电力供需平衡,市电力调度部门需要精确做好“加减法”。为此,上海气象部门利用已开发的电力气象精细化预报模式,通过电力气象专业服务平台,滚动发布一周到十天气温预测、72小时内逐小时气温预报等。
上海电力公司根据气象部门的精细化温度预报,对每日电力负荷进行了准确预测,针对本地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提前一周采取外省购电等措施增加电力供应能力,确保了高温期间稳定高效供电。而根据气象部门预测的下旬可能出现的极端高温日,电力公司已提前做好预案,一旦气象部门发布高级别预警,将引导用电大户采取错峰用电等措施,优先保障市民家庭用电。
此外,上海气象部门还为申城许多生产销售企业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高温专业预报,百联集团、光明食品等知名企业均根据精细化的高温预报在产量和进货量上做起了“加减法”。
及时预警和联动彰显“人性化关怀”
23日中午,烈日下的上海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工地异常安静,大部分的工人都去午休了。根据气象部门的滚动高温预报以及相应的防御建议,会展中心施工方调整了施工方案,将预测的高温日开工时间提前到早晨5点开工,推迟收工时间,延长中午休息时段,避免工人中暑以及由此引发的安全隐患。
上海船厂也同样采纳了专业预报的建议适时调整了工作时间。焊工的下午开工时间推迟到15时以后。
据悉,上海气象部门在高温期间注意做好为各类户外施工企业的服务,以保障企业在不影响生产进度的同时,做好对烈日下作业工人的“人性化关怀”。
上海气象部门还针对上海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高架道路等建立了交通气象专业预报平台,积极与市交通局、路政局展开高温预警部门联动。
市交通局、路政局针对高温天车辆容易爆胎、自燃以及柏油路面易变形等问题,合理部署和增加交通警力、事故牵引车,及时疏导交通确保畅通,同时在高速公路、高架道路的电子显示屏上发布高温天气行车安全提醒。
关注更多行业实施高温“脱敏”服务
持续的晴热天气还加大了太湖湖面蒸发量,导致太湖水位下降较快,如果水位持续下降将导致纳污能力下降,继而影响到太湖水质。
为保障苏锡常地区的饮用水质量,上海气象部门近日与太湖流域管理局进一步强化会商和联动,通过专业平台提供高温趋势和日照强度等预报,为太湖流域管理局“引江济太”以及沿线城市调水引流提供决策参考。
围绕此轮持续高温天气,上海气象部门共为30多个高温敏感行业“量身定做”了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有效降低了持续高温对上海大城市安全有序运行以及经济生产的影响。
作为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上海气象部门近两年来全力提升气象为经济生产保障的能力,积极建立气象与经济生产行业长效合作机制以及气象高敏感行业的专业化、嵌入式业务系统,构建集约化、标准化的技术支撑平台,提供系列化、针对性的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