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助推伊犁旅游业腾飞

火车票在线订票
时间:2017-08-29 18:32:27  来源: 客运站

  左图为:饲养员正在驯马 右图为:夏塔古道 “天马”节营造旅游新氛围

  新疆日报讯(记者甄世新 通讯员刘利君 实习生李正基摄影报道)7月24日,海拔2000多米的昭苏草原天高云淡,广袤的喀尔坎特草原上一派绿意葱葱的景色。天山深处,数万匹优质伊犁马成群结队,矫健的骏马在草原上或迎风驰骋,或悠闲自得,或仰天长啸。“把‘天马’作为昭苏的名片来打造,树立全国独特性、唯一性的‘天马’品牌。把草原、油菜花、古道、冰川等景色融为一体,力图打造新疆最大、全国知名的马文化及草原生态旅游胜地。”昭苏县旅游局局长袁敏华信心十足地介绍打造“天马节”的目的。

  不久前,荣升为自治区级重大旅游节庆活动的中国新疆伊犁天马国际旅游节,以“中国绿谷 塞外江南”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从承办主体、票务运作、广告招商等环节入手,顺应市场需要做出了有益的商业化运作尝试。

  据统计,本届旅游节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67.4万元。开幕式当天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65万元。

  今年的“天马节”突出“全域旅游、全民兴游”的新概念,向着“世界级的旅游精品”的目标迈进。6月底,伊犁州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制定了《伊犁河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3—2030年),主题就是“河谷联动,天马奔腾”。

  本次“天马节”以天马主题活动、专项活动、创意活动和州直系列节庆活动为主,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伊犁“天马故乡”的风采,满足各方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提高节庆活动的质量,增强节庆活动的吸引力,发挥节庆活动在打造旅游“眼球经济”和“形象产业”中的聚焦作用。

  依托“天马节”,今年昭苏县构建大旅游工作格局,大力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破解了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关键是解决了路远、路少的问题,并成功吸引外资大兴基础设施建设。”袁敏华介绍,今年,昭苏修建飞机场的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县域内旅游环线网络得到逐步完善;融资方面较为突出的两个项目是正在建设中的天马文化园和夏塔景区。

  目前,全县12个乡镇场都建设了旅游示范街区,大力兴办农家乐和牧家乐,各乡镇场还组建了马队和文艺小分队,把天马节变成了大众的节日,人人参与,让游客走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欣赏到美景,享受到服务。马产业促经济增效百姓创收

  据了解,昭苏全县马匹存栏数是89200匹,是全国县级行政区域中马匹数量最多、品质最好的。昭苏产的伊犁马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哈萨克斯坦总统和摩洛哥国王,足以表明天马在我国的地位。

  作为天马故乡的主要生产、养殖基地,昭苏县的昭苏马场和伊犁种马场担负着天马产业发展的重任,其发展潜力、影响力和经济效益都是巨大的。“马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昭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昭苏的马产业发展也走到了全疆乃至全国的前茅。”昭苏马场畜牧兽医科副科长邓海峰说。的确,从为部队提供优质马匹到转型走向市场经济,昭苏马场无论从“军”,还是归“田”,都把握住了不同年代的发展时机。

  近年来,昭苏马场的马产业发展走专用型发展道路,不断完善马的功能,提升马的地位。骑乘型马在昭苏马产业发展中,已经占主导地位,肉用型和乳用型马是将来的发展趋势。目前,拥有7200匹优良天马的昭苏马场,对骑乘型马的改良还处于发展阶段;而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广阔的肉用型和乳用型马,已处于育种阶段。

  马是昭苏人的伙伴,马产业是昭苏人的兴业之源。生活在昭苏马场的居民家家养马,已过不惑之年的蒙古族牧民普鲁瓦,依靠祖辈三代养马的经验,成了昭苏马场个体饲养过百匹马的大户之一。“现在我们养马、卖马,还参加赛马。”从1998年起,普鲁瓦饲养的马匹就参加了全国民运会、全疆民运会,大大小小已经获得了100多个不同级别的奖项。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15年间,每年参加比赛获得的奖金从5000元到50万元不等,除此之外,每年还要出售约20匹优质骑乘型马,仅此项收入就可达五六十万元。

  4年前,普鲁瓦也从法国、英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购进优良种马。我买了英纯“血马、速步马和奥尔洛夫马等6匹世界名马,就是为了加快马匹的改良。”普鲁瓦早把目光放到了世界水平上。我有信心,“ 用世界级的技术来改良和培育昭苏天马。”这就是一个普通牧民的心声。如今,他雇了5个牧工在夏牧场放养着220多匹骑乘型马。

  随着昭苏马场马产业的不断壮大,新型马匹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据悉,今年,昭苏县普通骑乘型伊犁马的售价是3000元至5000元。经改良后,杂交马驹的售价就达到了3万元。经调教训练后的优秀马匹售价可达到10万元;普通肉用型马每匹产肉量一般在150公斤至180公斤之间,改良后产肉量可达到260公斤;乳用型马的产量性能正在测试阶段。家家养马 人人懂马 全民推广马术

  昭苏人养马、赛马,依靠天马致富,依靠天马节打造马文化。“我们在全力推动马产业发展时,也加大对马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营造一个天马文化浓郁的乐园。”昭苏县文体局副局长王红梅的一席话勾勒出一个文化空间。

  采访中,记者得知昭苏县政府正在规划,在全县范围进行全民马术推广活动。县政府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各单位都要有一个“马术文化”带头人,一个“天马文化”推广人,让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带头人,带动更多的人。同时在各学校开设马术课程,培训学生从小掌握马术技能,安排优秀学生就业,把马术文化和活动盘活,形成“家家养马,人人懂马”的马文化氛围。

  昭苏人对待天马的热情深深感染着记者。在伊犁种马场马匹繁育育种中心,伊犁州马术学校校长王东告诉记者,5月底,马术学校第一批48名学员已经结业,学校将23名优秀学员分到4个乡镇场的马术协会工作,负责马匹的饲养和调教。

  走进一间马厩,入口处,张贴着种公马饲养、管理日程表,上面清楚地写着每月、每日、每小时的事务内容,饲养员和兽医都会认真按照上面的职责和规定来照顾种马。“一个饲养员最多负责5匹种马,每天都要清洗食槽、水槽和圈舍,工作量达到了10个小时。”听了王校长的介绍,看着温顺的天马,记者问:“马是站着睡觉的吗?”“不!马和牛羊一样都要躺着睡,它只是站着打盹。”夜深人静的时候,马躺在干草上伸展四肢,舒舒服服地睡,到了清早五六点就起来吃草了。有人插话道:“有的马还会打呼噜,那呼噜声可大了,不熟悉的人听着还有点害怕呢。”

  13岁的蒙古族少年乌鲁西哈是一名专业骑手,也是马术学校的第一批优秀学员之一。“整个暑假,我都在这里和饲养员一起管理马。”少年十分自信。他6岁骑马,9岁参加赛马;双休日和假期都是在马厩里度过的。和他一起在这里工作的还有另外5名学员,今天一大早,学员们就去30公里外的牧场上驯马了。

  回眸天马节上,昭苏草原超级马术耐力冠军赛暨速度赛马冠军赛的情景,上万匹优质马匹驰骋而来,嘶鸣声中,在清凉宜人的草原上卷起阵阵烟尘,震耳欲聋的马蹄声响彻整个草原。数万名观众为天马的神韵所惊奇,更被那万马奔腾的场面所震撼。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免责声明:客运站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随时随地查汽车时刻、查汽车站、看客动资讯,客运站手机网一手掌握! 手机输入: m.yangguangxing.com

最新专题推荐

五一

端午

12306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