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抬头寻找太阳打喷嚏,一阵畅快后无意发现,丽江满街的商铺店招确实与众不同。内地那些个千店一面俗不可耐人云亦云附庸风雅的店招,我估计或多或少和时下官方语言的空洞枯燥言不由衷假话套话的盛行和影响有关。我曾看到一些民营企业的墙上也像国企一样,写着诸如“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等毫无实际意义和特点的所谓什么“精神”,让人不知所云。试想,连天天见面的媒体语言都已枯竭,小市民开门做生意还能想出个什么好名字?子丑寅卯招财进宝的随便叫一个,如同乡下的孩子,二妞黑蛋的也没人计较。据了解,全国和我同名同姓的比那什么还多。
到了丽江古城一看,我才发现我错了。
在这个东巴象形文字随处可见的古城,新奇古怪的店招已成为丽江一景。有的满是文艺腔,仿佛琼瑶故事里的翻版:《一帘幽梦》幻变成“一恋悠梦”,少了些幽情,多了些淡然。“可心小筑”里看书发呆,“在水一方”里倾情弹唱,倒是十分合宜。如若说“一面湖水”和“冰儿童话”留下被韩流温存过的痕迹,那么 “村上春墅”“樱花屋”就是哈日一族献给大自然的经典一吻了。
也有的古朴风雅,类似于“东篱客栈”,“凤凰茗阁”——前者让我联想到“悠然见南山”的隐士遗风,后者则有“凤凰台上凤凰游”的礼乐畅快。至于“瑞和园”念的是“和为贵”,“锁翠园”饮的是齿留香,“崇仁书吧”读的是陋室生辉,“千里走单骑”诠释的是侠骨忠义。只是那“阅古楼”,是否还兼有“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的思古情怀呢?
如果说“大有可观”“上善若水”还叫我后悔四书五经没念全的话,那么“子曰”“太史第”“上官府邸”之类,则更令我惊叹不已。这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高原小城吗?到底是与丽江古城曾经的土司木王府有关联,还只是沉浸在故纸堆里的设计者兼店主的怀旧癖好而已?怎么在我们那号称文风鼎盛国学渊源的中原后土江南福地,竟然鲜见如此风雅却又如此贴切的美名店招呢?这些大多是客栈的雅号,也有的是古董店的牌匾。恍惚间,仿佛一峨冠博带仙风道骨的老夫子摇头晃脑地拄杖而过,空留下千载白云与时光交错的那一声声吟哦……
自古水岸多人家。古城多水,城外为丽江,入城分三河,再细枝末节地流散开来则是清清溪水绕户流,造就了无数依水而居的人家客栈,也成就了星星点点傍水而生的酒吧咖啡馆——“阳光地带”的古城,“似水流年”的日子,就这般懒洋洋地流过,“左岸”也好,“彼岸花”也罢,莫外乎都企图从现实的此岸眺望浪漫的彼岸。你在岸边看风景,你也成了丽江的风景。
当然,谁也不会忘记自己来丽江的目的——“寻梦女儿国”?神秘的走婚一族就在不远的“泸沽湖畔”;艳遇?“缘来缘去”的天空,每天都上演着一样的悲欢离合; “云上的日子”缥缈得不知身在何处,“在路上火塘”,欢乐集市一般颠倒众生无数……只是,“聊吧”也许能够带来短暂的愉悦,而疗伤,惟时间才是最好的医生:不要刺激,容它慢慢痊愈。
很喜欢古城里这些“古色古香”的手工作坊。“布言布语”的创意很绝——让衣物来说话,也可以演绎一段荡气回肠的“绣片故事”;“粗布部落”则是高原上最强劲最古朴的自然“清风”。“虹影绘意”做的是手绘东巴文化衫,“小混混的牛仔裤”也大都是美院女生大胆创新的杰作。还没到“古灵精怪”的门口,老远就能听到风中传来的悦耳动听的铃音,用的其实就是最常见的莎草木片竹签,也有牛皮羊皮加上银或者铜的材质,穿起一串串稀奇古怪的风铃马铃,自己动手,边画边做,边做边卖,既浪漫写意又脚踏实地。
丽江的艳遇指数既然如此之高,不妨斗胆体验一回?试想,当“夜猫”窜进“鼠窝”是什么样?在“前生缘”里和“两只猫”对上眼又怎么办?说是“一坐一忘”,却是“呼吸客栈”;聆听“岁月”“如歌”,可去“尼雅画廊”。吐故纳新风情万种的丽江夜,有“一米阳光”的深情款款,有“茶马古道”的厚重旷远;有“蓝月谷”的幽清长调,有“小吧黎”的激越奔放;有“2046电影吧”的沉沦,也有“后街5号”的狂野;有白胡子老爷爷拨弄着琴弦演奏着“纳西古乐”,还有“37.2°异性相吸吧”的恰好片段……你尽可以在四方街或者南门街的露天广场,紧紧攥着纳西姐姐摩梭妹妹的小手跳锅庄。还有,假如你有足够胆量的话,请到“Sexy Tractor”(性感拖拉机)酒吧去对歌,点酒,跳舞,“天亮道晚安”……
累了?就去“猪猪小院”,一觉睡到自然醒。幸福其实很简单。
这就是丽江的风雅市招。这就是丽江的“柔软时光”。她既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是乡村的也是都市的,同时,是安然僻静的也是张扬喧闹的。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字,是饮食还是服饰,是客栈还是随意的什么都是都不是——除了古老的街巷依然如旧,除了“三眼井”的约定不曾改变,除了“东巴文字”还是那样可写可画,除了智能的纳西人尊崇的“木石标记”如同“雕刻时光”一般镌刻在这古城这老屋这长街这一块块一片片市招上,我不知道,除了“把丽江带回家“,我还能够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