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徐歇》
有人说,不到丽江不算到云南,不听纳西古乐不算到丽江,不听宣科讲演不算听过纳西古乐。在古城里最有名望、历史最长的乐队就要数宣科先生率领的大研纳西古乐队了。
于是,一路寻去,一座中间带有天井的二层前清民宅便是。门前高悬着大红灯笼,气氛古朴而又热烈。进门入院,沿墙角处放有四个大瓦缸,上面浓墨大写“乐药养生”四字,异常醒目。四合院内摆满了木椅,一直伸到周围的屋檐及走廊。正房作为舞台,上面摆满了各种道具和乐器,左边一面直径一米多的红漆大鼓最为醒目,中间搁着些稀奇古怪却又似曾相识的乐器,古朴而简陋,古雅而庄重。地上没有方砖,也不见地毯,只铺着一层新鲜松针,踩上去软软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香气。
纳西古乐有“三老”,一老即古老的曲子,因为古乐队演奏的诸如《清河老人》、《紫微八卦舞曲》、《浪淘沙》、《山坡羊》等唐宋古曲,为世所罕闻。二老即古老的乐器,乐师们手上所持乐器皆有上百年历史,如“芦管”、“苏古笃”(波斯诗琴)、“十面云锣”等乐器,也为世所罕见。三老即古老的艺人,乐师们大都是七八十岁的老艺人,来自不同的阶层,有退休教师、农民、马锅头(马帮头人)、皮匠等,不凡的经历,丰富的人生,是老艺人们的价值所在。
在掌声中,老艺人颤颤巍巍在纳西女孩的搀扶下缓缓上台。身穿牛仔裤,外着一身蓝色马褂的宣科走上舞台。唐明皇李隆基为新落成的太平宫亲手谱写的一曲宫廷音乐《八卦》拉开了古乐会的序幕。烛光闪烁,笙箫齐鸣,浑厚的男声齐吟,那声音如天界之乐,憾人心灵。这是中国久已失传的音乐,其旋律古朴典雅,其节奏平稳匀称,其乐音徐歇悠长。30多位纳西古乐传人端坐并以淡然的神态演奏着,细细聆听,让人感到大唐时代的雄浑气度和江南丝竹的委婉柔美。
丽江大研纳西古乐,是由“丽江洞经音乐”和“白沙细乐”所组成的。“洞经音乐”是明清时期从中原地区流传到丽江的,她兼容儒家的“雅集型丝竹细乐”与道家的“经腔音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博与壮丽,具有超逸绝俗的韵味。“白沙细乐”相传是元朝人的遗音,原有12个调,现能演奏的只有8个调,分别是“笃”、“一封书”、“三思及”、“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跺磋”、“南曲”、“北曲”等八章,其余均已失传。乐器有笛、芦管、束古杜、筝、二簧、胡琴等。作为丝竹合奏,其独特的旋律与和声,在当今是独一无二的。
演奏会上,宣科既是演奏员又是主持人,前排正襟危坐的宣科先生时而挥臂击钹、时而闭目抚琴,一曲终了,他还会用丽江味浓重的普通话或是极为娴熟的英语串场介绍下一支曲子。
以李后主所写名词“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谱的古曲《浪淘沙》,是纳西古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曲子,它时而端庄肃穆,时而奔腾千里,配上坐部伎唱腔凄婉的歌声,句句唱出了“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失意与哀伤。幽远深沉的曲调,凄凉伤感、如泣如诉。《清河老人》也是纳西古乐最重要的保留曲目之一。这首乐曲古朴优美、典雅清丽,仿佛天外来音,使人充分领受老子清静无为、淡泊无争的德范与操守。尤其是尾声那悠然的节奏,仿佛老子骑着牛,一步一步地走出关外。音声是那样的曼妙自然,古风余韵不尽,深沉而辉煌。
纳西古乐未经污染,未曾矫饰,聆听古乐能领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与沉淀,聆听纳西古乐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纳西古乐这天籁之音更是一种修养身心、敦睦人伦的音乐,她清静而淡泊,超然而脱俗,在动荡与浮躁的现代社会里,奏响的正是中正平和的旷世绝响。
每曲奏毕,台下掌声雷动,台上台下心心相融。古朴的乐台,古老的乐曲,古稀的老人,时间仿佛凝固了……
抬头看,舞台两侧一副对联“乐尤药也,能活人亦能杀人;礼乃理焉,可治世亦可乱世”格外醒目。台上横梁处悬挂着一排十几位老先生的照片,这些都是已经乘鹤仙去的乐队成员。令人唏嘘的是古乐社平均每年都要逝世两个人,最近的两位还来不及挂上……
演出结束了,人们散场离去,人声鼎沸、座无虚席的四合院内又沉静了下来。随着离场的人流我走出院子。回头望去,宣科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地给热心的听众解答着什么,虽然有些形单影只,却许了我一个坚定而挺拔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