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丽江到香格里拉

  • 2013-04-24 11:43:08
  • 来源:客运站
  • 点击次数:105

这次出游和以往不同,我,作为一个支教老师的家属,是带着别样的心情去的,虽然听说那儿的风景幽美,可是我翘首以待的不是那旖旎的山光水色,而是心绪所牵系的他。登机前,我们就拿到了行程表,但是从表上只能看出某天某时到某地,看不出哪天能和他见面,他是否能同游。我急切地想向领导问清楚,可是又羞于问出口,多次话到唇边又咽下。这样也好,留给自己一个想象的空间。有几种方案在脑海里更迭,其中我最不愿接受的方案是只和他相聚一天就分开,我想这也是其他几个支教老师的家属所不愿接受的。如果事实是那样的话,我想我会身心分离,正如某首歌所诉的那样“我翻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我不善交际,又特别依赖于人,因此和不熟悉的人一起旅游,我的感受是孤独的,无助的,甚至是痛苦的,这种感觉蛰伏在我神经里。以前不快的游历是别无选择的工作安排,是极不情愿的无奈之举。而这一次我却是欣然前往的,支撑我的不是别人口中那回味无穷的景色,而是和身在异乡的他的约会,哪怕再短暂。这次,我是带病出游的,我想如果他不能同游的话,孤寂和病痛会双重折磨着我,再美的风景对我来说也不会让我愉悦。一想到游玩时没有他陪伴在身旁,我就黯然神伤。然而,我的这个想法很快就因一行人对我的态度而改变了。如果说在初登机前,他们的嘘寒问暖和帮助还被我理解成领导程式化的关心,不足以打动我的话,那么到昆明转机时,他们一句简短的关切之语“你现在觉得怎么样?”“好点了吗?”以及家属们之间的融洽交流已经触动了我的内心。后来,到了丽江机场,他们又伸出援手。我们自家的校长依然和登机前一样,找来手推车,让我放行李。校长虽然不比我大几岁,个头也不比我高多少,但她一路上总是像姐姐一样关心爱护着我,让我有家人的感觉;到了酒店,男士领导们帮我们把行李提到客厅里;有个领导这样说:“有我们男的在,不用你们家属提行李。”;还有人会问我:“怎么样,好点了吗?”这时,我心里的孤独、不安已经彻底消散了。尽管所到之处海拔比较高,天气有点凉,但我的心里是暖的,暖意在体内迅速地蔓延开来。回忆、想象和感动在我的途中频繁地交织着,他们甚至没有留给我等待的时间,这样,飞行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到了此行的第一站——丽江。由于我们是下午起程的,所以到丽江已经比较晚了,天都黑了。虽然看不到什么风景,但导游适时地为我们解闷,她在带我们去吃饭的途中给我们讲了一些有关当地风俗的事。记得其中一件是:当地的纳西族人以胖、黑为美,男性称为胖金哥,女性称为胖金妹。我们问为什么,导游说是因为黑代表勤劳,黑是整天在太阳底下干活导致的,女性的背上披着羊皮披肩,上面有七个孔,表示披星戴月地劳作;胖表示身体健壮,生育能力强,为壮大族群作贡献。果不其然,我们到的第一个饭店,一个农家菜馆里的服务员都是胖胖的,黑黑的。这是当地一个普通的农家院子,特色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一天井,他们在天井中间还点燃了篝火,我觉得冷的时候就过去烤一烤,服务员还在篝火旁高歌,为我们接风,为我们祝福。那种真挚的热情一下子把我包围了,并渗透到心底。不过他们提供的菜我却不敢恭维,我能吃得下是因为太饿的原因。或许是换地方的原因,也或许是因为太兴奋,我半睡半醒地度过了云南之行的第一夜。9月6号,我们的目的地是玉龙雪山。由于我体质差,吹在别人身上很舒服的春风却让已经穿上毛衣毛裤的我觉得有点冷。克服了心理障碍的我,却要与春风纠缠着,搏斗着,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最后,脆弱的身体不得不向风儿屈服,我的头又痛了,胃里的食物在激烈起伏,痛苦难以言状。虽然很不舒服,但我默默地忍着,不露声色地坐在车上,我不想再让同行的人为我担心,扰了他们的兴致。导游说山上有风的时候会比较冷,建议我们租棉袄,她还说山上会有高原反应,建议买氧气。我和同舍的老师两人申请租了棉袄,带队的领导买了几瓶氧气,分给我一瓶,背着这救命稻草,我心里塌实温暖多了。上山前,我们先观看了印象丽江的演出,看完表演,我既慨叹丽江原生态文化的淳朴渊源,又钦佩张艺谋导演的艺术精妙。印象丽江的舞台以玉龙雪山为背景,成螺旋状盘旋而上,底层比较宽阔,上面窄一点,两层中间设有空洞,演员们可以从洞口出来,这样的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天然和人工巧妙地结合,浑然一体。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能感受到其中的旋律,有时欢快,有时悲伤;有时激昂,有时舒缓。字幕上显示的几句歌词,“叫天天答应,叫地地答应,叫山山答应,叫水水答应。”让我印象深刻,从中我读出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尽管在阳光和风之间经受冷与热的煎熬,也不减观赏演出的热情。乘索道到达雪山4506米处的第一感觉就是冷,寒气立刻往腿里钻,我的头又痛了,胃在翻江倒海,看到别人神采飞扬地在拍照留影,我羡慕不已。我硬撑着在平台上留了影,就再也没有力气去爬更高处了,连4506米这个碑基我也不敢爬上去。我们校长非常有勇气,竟然脱下风衣,穿着短袖跳到上面,这张照片中的她一定是浪漫洒脱,英姿焕发的。虽然雪山在此宁静地守侯着古老的神话,但人类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已经给全球带来伤害,雪山当然也逃不出。若想看到传说中柔美的雪山,也许只有在冬天。总之,我眼前的雪山是斑剥落璃的,没有体会到想象中的美,只体会到高拔险峻,还有强烈的高原反应。此时,我怀疑那些登上高山后诗性大发的人是否登上过高山,我一点都不留恋此时的雪山,只想逃离。这次登山让我引以为傲的只是我到了4506米这个高度,这是我迄今到过的最高处。接下来的景点是白水河,那儿有让我心情舒畅的名叫“蓝月谷”的地方。水是那么的清新自然,阳光虽然炽热,那是我熟悉的、喜欢的感觉,我仿佛又回到儿时的夏天,真想赤脚到水里走走,重温儿时的快乐。晚上,我们游历了丽江古城。踏着悠闲缓慢的脚步,我们时儿赏景,时儿拍照。古老的水车让人回味起历史,最大的转经桶让人联想到神秘的传说,我怡然留影纪念;广场上人们的打跳让人感受到幸福的气息,为了体会真实,也为了热身,我禁不住参入其中跳一会;还有独具特色的当地酒吧让人好奇却不敢轻易触及,毕竟风俗习惯不同;最有心得的是挑选纪念品,我跟着同游的人学到了不少购物知识。 9月7日早,我们出发去香格里拉,几个小时的颠簸让人困乏,司机风趣地解释说“滇藏公路”就是颠出五脏六腑的公路,我们切身体会了其中意味。去虎跳峡的途中,导游告诉我们藏民的一些风俗习惯,其中他们的丧葬与众不同,有天葬,水葬,火葬,塔葬和土葬五种。他们觉得最差的是土葬,只有那些犯过罪的才会被打入地下18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听了关于水葬的介绍后,我们不想吃鱼了。下车后,为了近观虎跳峡,我们向下走过大约半小时的窄窄的阶梯,越往下,河谷落差越大,水声越响。听着隆隆咆哮的水声,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看着奔腾的江水,我也有了奔跑的欲望,随即,我的心狂奔起来,此刻,我的心情是无比的放纵轻快。当天下午,更令人振奋的是,家属可以见到各自的家人,而且,以后几天可以和他们一起游玩。在飞行的途中我曾不厌其烦地幻想着和他见面时说的话,甚至还想冲过去拥抱一下,可见面时却默默无语,千言万语化着深情一瞥,他忙着和其他人打招呼,我却在一旁泪眼朦脓。 9月8日上午,我们乘车走了大约3个小时后到了他们支教的学校—德钦二中。学校四面环山,边上有一条河经过,身在其中有坐井观天之感。学校在嘉定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得有一定规模,但和城市里的相比,条件还是简陋的。最大的问题是交通不便,生活困难。我们参加了学校的校庆,观看了演出,节目主要是藏歌、藏舞,因为这儿主要居住着藏民,老师、学生大都是藏民,校长也是藏民。午餐,我们是在离学校大约半个小时车程的小镇上吃的,是政府招待的,比较特别的是这次吃的是露天酒席。顶着烈日,听着歌声,举杯交错,因为口味不同,所以吃起来并不爽口,只是填饱肚皮而已,但是这不影响我们甜蜜的心情,有爱人陪伴吃什么都无所谓了,同时当地人的热情我们也深切体会到了。 9月9日,我们去巴拉格宗大峡谷。今天,我感觉一切更加美好,天暖起来了,景色亮起来了,心飞起来了,脚步也轻盈了,两个半小时的栈道在看景、拍景循环交替中不知不觉就走完了。我们到了峡谷一处谷底,这儿水流平缓,适宜游人漂流。我们是漂流返回的,有人开玩笑说要让大家湿身,于是,途中我们打起了水仗,大部分人身上落了水,湿了外套,甚至还有人湿了鞋子。看来,我们仍然童心未泯,玩起儿时的游戏还那么兴致盎然。晚上,我们进住巴拉格宗酒店,听说天黑时人们会围圈跳舞,果然,我们在房间里听到了悠扬高亢的歌声,出于好奇,我们跑出去观看,并跟着学起来,他们很热情,边跳边讲解,他们说只要开心随意地跳就行了,不要在意像不像,他们的话让我们更放松了,跳起来没有负担了,心情更愉快了。结束时,他们说我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好多人跳得非常地道,指导有方。虽然听起来不够谦虚,但确是真实的表达,看得出,听得出,他们是多么渴望得到我们的肯定,同时,他们是多么希望我们玩得开心。5月10日,我们要游的景点是普达措公园,这也是我们云南之行的最后一站。从旅游车下来,我们乘了景点的环保车,不一会,我们就到了园中的第一个景致---碧塔海。走了一段栈道,我们就看到了碧塔海。海水一片碧绿,天一片蔚蓝,近处看,水天相映,海阔天高,远处看水天相接,自然一体,难怪有此动人的名字。惊叹之余,我们不忘留影,坐着的、站着的、平实的、夸张的、温情的、浪漫的……此时,游客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下一处是属都湖。我们一路走的都是栈道,两旁是原始森林和牧场。我们看到了高原杜鹃花的坚毅和俏丽,也领略了原始植物的古朴和神奇,让我们觉得奇特的是有的树长了长长的淡绿胡须。导游说这胡须是一种植物,叫绿松萝,它的生长要求特别高,只有环境非常适宜的情况下才会生长,它有抗癌功效。日本人特别喜欢它,自广岛长奇之难后,日本一直购买它食用以抗辐射。属都湖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当鱼吃了落入水中的杜鹃花叶时会暂时中毒,翻着肚皮,过一会就醒了,本地人称之为杜鹃醉鱼。沿着湖边行走的中途,我们还有意外的收获。我们看到了松鼠,为了引逗松鼠,有人撒了一些瓜子,我拿出一块饼干,掰了一半在手里,但我不敢把手伸出去喂,于是给其他人喂,当松鼠吃饼干时,大家都把松鼠当成模特“咔嚓,咔嚓”地拍照,那种心情与儿童无异,后来,松鼠越来越多,大家更留连忘行了,为此,我献出了几块饼干,以致我们饥肠辘辘时都不够分了。当我们还沉浸在与松鼠和平相处的快乐中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句:“该走啦。”我们才不舍地前行。在公园里,我们还看到几所藏民房,有的藏民会在外面干活,我看到有个老奶奶坐门口做针线活,安逸祥和。一路上,我们近距离地接触到了牦牛,他们身上长着长长的毛,有人还和牦牛一起拍照,导游说过在3000多米的高原上,只有牦牛能存活,能和牦牛拍照真是机会难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草场牛群,还有神秘的传说,这样的生活场景让人向往,希望这儿的一切能永远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