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大研古镇
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沃野。海拔2400米,是丽江行政公署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所在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称号。
当你漫步古城,眼前呈现出一幅古朴,典雅,幽静的画面。纳西风格的民居鳞次梯比,清清的溪流穿城过巷,一座座小桥如彩虹横跨小溪,排排垂柳在清风中摇弋。无数小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晃若迷宫。古城中店铺林立,各式商品琳琅满目,尤其是那晶亮闪光的各式铜器及花样翻新,款式新颖的各色皮革时装,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擅长经营买卖的纳西妇女们沉着地讨价还价,一桩桩生意就在她们自信的笑容中作成了。在幽静的深巷里,不时看到身披七星披肩的纳西老人,或三五成群,玩着一种古老的纸牌游戏,或神态悠闲地在古城中漫步,或独坐在屋檐下,若有所思。在古城幽雅的环境里,人的心境顿时变得舒适而欢愉了。在敞开的院门中,你可以看到纳西人家的庭院里那争奇斗艳的各式花卉给你一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感受。
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距今约有800年的历史。历代均为滇西北的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元初,忽必烈南征大理,革囊渡金沙江进入丽江,曾在古城一带驻军整训,至今仍留下许多相关的纳西语地名。元初,古城居民至少已有千余户,明初,古城街道建设和集市贸易已初具规模,至明末已呈繁荣景象。大旅行家徐霞客记述丽江古城:“居庐骈居,荣坡带谷”,“民房群落,瓦屋皆比”。由此可见,? 当时丽江古城已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高原集镇。由于古城处于滇川康藏交通要冲,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镇。自轻代初叶以来,商旅云集,各路马帮往来不断,大研古镇成为重要的贸易中转站。木里,源盐,永宁,下关,大理,维西及中甸,拉萨等地客商汇集于此,交换各种土特产品及日用品,曾一度成为内地通达印度的重要集镇。大研镇在土府时代不筑围墙,四周的高山可以作为天然屏障。据传,丽江世袭土司为木姓,木字若加上框,即成为“困”字,木府便因忌讳而不设城墙。
丽江古城指大研镇,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古城始建于元初忽必烈南征云南大理之时,于南宋时期初具规模,自古就是西南重要政治和经济中心,四方街、丽江军民府木家院是历史的见证。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丽江游记中写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栉比”,是对当年丽江古城之繁盛景观的真实写照。
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体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古城中心,由整齐繁华的铺面围成一块方形街面,称四方街,这就是由于丽江地处滇川康藏交通要道的结合点,自清初,就有四方商旅来这里贸易,使丽江古城成为滇西北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手工艺品产地。纳西语称? 这里为“工本”,那意思即是“仓库聚集的地方”。藏族地区的毛纺织品、山货药材从丽江转销内地。西双版纳、凤庆、下关等地的茶叶、日用百货从丽江运往藏区。丽江古城处处闪耀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辉。四方街是大研镇的中心,象征着“权镇四方”,而“田方街”却是游人不应错过的所在,那里是丽江有名的贸易市场,身着五颜六色民族服装的各族人民在此交易商品,是大研镇最热闹喧哗的地方。 四方街街面宽广,主街有四条,向四周辐射。每条街道又分出许多小街小巷,街巷相连,四通八达。每条巷道,均由五彩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夏季无尘土,显得光滑平整。四方街上,仍保留着古代利用河水清洗街道的装置,可以定期清洗街道,保持古城洁净,十分省力。
古城民居的特色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它们多以院子为中心,内向的庭院 组合,厦子(外廊)是纳西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北京的四合院和当地土木结构特色于一体:正房堂屋,两旁侧室,走廊宽敞,天井宏亮,门窗多精雕细刻花鸟图案,门楼修得富丽堂皇。纳西人生在花的王国,又酷爱栽花种草,几乎每家庭院都摆着盆景花卉,浓绿中亮出五颜六色的芬芳。
发源于城北的玉泉河南流至城头双石桥下,分为西河,中河,东河三条岔河穿城而过。每条小河又分成若干支流,穿街绕巷,入院过墙,流遍全城。条条街道见流水,户户门前有清溪。清澈的溪流为居民用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增加了空气的湿度,调节了古城的气候,还有利于防止古城的火灾。建于明清时代的300多座大小石拱桥,石板桥跨于清溪之上,显得古朴而恬静。
丽江古城建筑最奇的是造城建镇者巧妙地调用了清澈的玉泉水。当泪泪泉水流至城头双石桥下时.人们将泉水分做三叉,分别穿街过巷,就象人体的经脉,泉水流遍全城千家万户,形成居民洗菜用水最远不过50米的便利条件。当你徜徉街头,随时都有水的陪伴,或在旁淙淙欢唱,或在下潜游路中,令人心驰神往。水是人类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资源,有水才有生命,才有生活,才有蓬勃向上百花纷繁的希望。水,不仅使大研古镇不断注入新生的朝气,也成为大研的佳妙美景。泉水环绕连接每家门庭,开门即河,迎面即柳,形成高原水乡“户户泉水,家家垂柳”的特有风采。他们用水十分讲究,名为三眼井,即泉水喷涌的第一眼井供饮用;下流第二眼井为洗菜;再下流第三眼井方可用以洗衣服,严格分开,不准乱用。一石跨渠,即成一家,水绕民家,自然处处以桥通路。大研保存了许多座明清的石拱桥,虽经几百年的风雨剥蚀、兵火焚毁,乃至多次大地震的破坏,石桥如故,至今依然雄跨主河,为这个“中国的威尼斯”、“高原姑苏”赢得一份古朴的壮丽。
束河古镇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
它位于丽江古城西北四公里处,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度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镇海拔2440米,核心区约5平方公里,近千户人家,约3000人。地理坐标:北纬26度55分,东经100度12分。年平均气温12.6度,最高气温(极端)32.3度,最低气温(极端)零下7.5度。7-9月为雨季,其余为旱季。气候特点: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干湿季节分明。
束河坐西朝东,背风向阳,村后山麓为玉龙雪山余脉,山奇水秀,植被茂密,白沙岩脚院有凤凰山,为丽江木氏发祥地,至束河山形再变,呈祥瑞之象,堪与家称为“丹凤含书之地”,预言文化昌盛,兴旺发达。
村北柳荫深处有九鼎、疏河两个龙潭,泉水清澈、波光闪烁,分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后、菜园田边穿流而过,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乡之秀。
由于茶马古道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后,该地成为滇、川、藏交界地域内著名的“皮匠村”,出产皮鞋、马鞍、皮衣、麻线、铁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迹走遍滇藏茶马古道的每一个角落。
古老的石桥,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马石,马锅头的豪宅,还有马鞍、马铃、马灯、皮口袋、酥油桶,以及来自印度、尼泊尔、西藏的各种商品,抚今追昔,让你浮想了翩。
以上两个地方是丽江旅游必去的地方,其他的如白沙 幕府什么的就不做详细介绍了.
古城夜景
古城夜景2
束河
束河2
束河3